查看原文
其他

儿童电影:来点“全球接轨”之外的东西

王新鑫 中国文艺评论 2019-08-27





“艺术创作的国际视野与儿童成长的

现实关切”主题征稿

公号选编第五篇



点击图片回看




儿童眼中的“猪家故事”:与孩子们共读绘本《朱家故事》/ 陈丽莉


老少咸宜,“牛”气童年:评小说《牛背上的白鹭鸟》/周思明


画笔下的多彩童年/严瑾


何以为家?难民营的孩子,他们选择坚强/袁培德





儿童电影:来点“全球接轨”之外的东西

王新鑫



刚刚过去的“六一”档和即将到来的暑期档都是儿童电影较多的时段,今年“六一”档儿童电影除了《巧虎大飞船历险记》《潜艇总动员》等是由中国制作,《哥斯拉2》《托马斯大电影》《哆啦A梦》《皮卡丘》等片几乎来自美国、英国、日本等国家。




电影《潜艇总动员》剧照、《大侦探皮卡丘》剧照、《哆啦A梦·大雄的月球探险记》剧照、《巧虎大飞船历险记》海报、《哥斯拉2》海报


从“六一”这个档期可以看出当前儿童电影市场的几个特征:第一,儿童电影动画片化倾向明显,儿童电影等同于动画片的观点占据了成人观念中心,提到要去看儿童电影就似乎是去看动画片。第二,儿童电影“全龄化”倾向明显,无论是《哥斯拉》这样的灾难片还是漫威系列《钢铁侠》等超人英雄电影,都在塑造这种倾向,为儿童塑造的是一种幻觉世界,有科幻成分也有魔幻元素,这些电影的受众里有儿童更有成人“宝宝”。第三,儿童电影的出产方和国际高度接轨,缺少优秀的国产儿童电影。


这样的呈现方式不禁让我想起了作为一个“80后”,童年时期所看过的《霹雳贝贝》《闪闪红星》等故事片,通过不同方式给现在的孩子看,结果他们对此类电影依然喜欢并且有很多共鸣。这就说明,我们更需要和儿童的时代、生活成长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优秀电影作品。前不久,《大头儿子小头爸爸》的作者郑春华来到孩子所在的学校进行演讲,操场上几千双眼睛就被这个讲故事的人吸引住了,孩子回来之后也向我们“播报”了郑老师的生动故事。所以,有新意、有层次的故事更能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,让他们看得带劲儿。

电影《霹雳贝贝》海报

电影《闪闪的红星》海报


我们可以回顾世界上优秀的儿童电影创作。


行业巨头“迪士尼”的分量在电影屏幕上毋庸置疑,美国迪士尼出产的儿童电影基本是票房保证,而且还经常是“合家欢式”的电影,在爆米花可乐之外电影也经常自带“价值输出”。既有经久不衰的《狮子王》《花木兰》《睡美人》《冰雪奇缘》等经典动画片,也有《小鬼当家》《小屁孩日记》等系列儿童故事片。成熟的文化产业催生的是成熟的传播链条,电影从文学创作到制作生产再到文化传播,一气呵成。这样的动画片已经形成了较为固定的审美模式和观众情绪,对于受众的感官调动和情绪浸染都自有一套规则,美国迪士尼还依靠其各种文化衍生产品、乐园经济等建立了庞大的动画王国。



(左)电影《花木兰》海报、《睡美人》剧照

(右)《冰雪奇缘》剧照、《狮子王》海报



伊朗电影中的儿童题材创作一直是他们的强项。由于受到政治方面的因素,创作者们把视角转向儿童电影,借由儿童的眼睛,拍摄出一系列反映伊朗现实情况的优秀作品,捕捉孩子的真实情感,反映童趣童真。比如《何处是我朋友的家》《小鞋子》《天堂的颜色》《白气球》等都是儿童电影的杰作。阿巴斯·基阿鲁斯达米、马基德·马基迪等导演细心地找到群众小演员,用小演员的行动串起整个故事情节,推动故事发展,感情真实而充沛。

电影《何处是我朋友的家》海报

电影《小鞋子》海报

电影《天堂的颜色》海报

电影《白气球》海报


国内儿童电影上映与进口大片接轨,供需两旺。但是国产儿童电影短缺,无论是生产还是需求都存在矛盾,作品的产量和质量不能满足孩子们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。


电影《熊出没·原始时代》剧照


电影《神秘世界历险记4》剧照


作为孩子家长和文化传播研究者,我想发出一点呼唤的声音。一是呼唤我们自己的儿童电影、动漫作品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品牌。近些年来,在我们的儿童电影市场上出现了一些比较受欢迎的动画片,如《喜羊羊和灰太狼》《熊出没》《赛尔号》《神秘世界历险记》等,这些都是根据电视动画改编,拥有大量小粉丝群,票房理想且基本形成了品牌。但可惜的是这部分动画片集中在低幼年龄,内容的层次性不够丰富,创作上也比较浅显。再往前追溯,中国经典动画片《葫芦娃》《黑猫警长》《大闹天宫》《小蝌蚪找妈妈》《天书奇谭》等在儿童电影历史上有里程碑式的意义。2015年根据《西游记》故事改编的《大圣归来》上映,取得了相当好的票房和口碑,但是创作者没能够继续发力。假设与3D版《大闹天宫》合作进行系列创作,其实可以成就一个相当好的动画品牌。


动画片《葫芦娃》剧照


动画片《黑猫警长》剧照


动画片《小蝌蚪找妈妈》剧照


电影《大圣归来》剧照


二是呼唤我们自己的原创现实题材作品,特别是儿童文学作品的影视转化,同时注重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传统文学的深度创作。在儿童现实题材创作中也产生了一些佳作,动画片《大头儿子小头爸》《大耳朵图图》就是根据原创文学作品改编,电影《长江七号》《火星没事》《西小河的夏天》《李雷和韩梅梅》已经迈开了可喜的步伐,真人秀电影版《爸爸去哪儿》也依靠之前的电视受众赢得了不少票房。其实,现在整个电影市场需要更多的优秀儿童电影,观众渴望在大屏幕上看到由自己真实生活演变而来的电影杰作。


电影《长江七号》“七仔”


电影《西小河的夏天》剧照


此外,我们在看到迪士尼动画片魅力的同时,也会扼腕痛惜,动画片《花木兰》《功夫熊猫》等中国传统文学中的好题材为什么是从好莱坞走向世界?在我们的民族文化宝藏里,各种神话传说都具备了热门改编IP的要素,后羿射日、沉香救母……东方神奇的故事需要更明白和理解它的中国人去进行挖掘和创作,从而焕发新的生机。


电影《功夫熊猫》剧照


三是呼唤儿童电影细致分类以及儿童电影放映渠道的拓宽。儿童电影也是需要分层次的,包括年龄上的、题材上的细分。低龄幼儿、青少年由于接受能力和受教育程度的不同,对于电影的需求也不一样,动画片、故事片、科幻片、综艺节目,都需要清晰的标准。儿童的视野并不是成人想象中的那么简单、狭小,反而是无垠的复杂的。定位准确之后,观众也能够更加容易挑选到自己理想的电影到影院观赏,为童年时期无垠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添砖加瓦。其实,国家在儿童电影的制作放映上可以实施一些保护政策,如在学校进行专场放映,建立专门的儿童电影放映厅等,给儿童电影创造传播提供更好的条件。


儿童电影拥有强有力的受众,让小观众们满意,这块“蛋糕”会很大。儿童电影道路漫长,希望在接下来的一个又一个六一儿童节中,我们在大屏幕上多一些选择,少一些犹疑,让属于童年的笑声更加爽朗,元素更加多元化,更加契合中国少年儿童的成长,让孩子的童年荧幕记忆里多一些中国符号。

*作者:王新鑫,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文艺学博士生,淮阴师范学院传媒学院教师



- THE END -

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总编辑:袁正领

责编:李维娟

美编:木子

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



付酬征稿:艺术创作的国际视野与儿童成长的现实关切

儿童节征稿|儿童眼中的“猪家故事”:与孩子们共读绘本《朱家故事》

儿童节征稿|画笔下的多彩童年

儿童节征稿|老少咸宜,“牛”气童年

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投稿攻略

叮咚!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1-3月稿费单来喽~

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2018年10-12月稿费到,您有吗?

中国文艺评论网2018年7-9月稿费您已签收 请给五星好评

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2018年5-6月&“骨四雅”稿费来啦!

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2018年2-4月稿费来啦!

喜迎新春: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发稿费(2017年10月至2018年1月)

青春好时光: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年度达人、摄影微评活动,证书妥寄,稿费已付(2017年度达人)

客官,请留步,给个好看再走呗


点这里,查看中国文艺评论网付酬征稿系列原创文章

Modified on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